你的位置:福彩3d直选复式 > 新闻动态 >

经行不止,先用一【汤】止血,再用俩【丸】除积 | 东垣医案21
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9:07    点击次数:110

崩漏,属于气/液异常疏泄的范畴。

因而,你首先要构建的心理建设就是:病人正处于“卫稽”状态。

紧接着眼前要随之铺开“一生二,二生三”来。究竟是偏于受阻,还是偏于不足,亦或是两者势均力敌?

而后抱着寻求具体线索的想法,投身到故事里去~

公元1247年的冬天,有位朋友名叫郭大方来找李东垣,说他的妻子月经来而不止,请东垣过去帮忙诊疗下。

东垣先简单了解了下病人的病情发展。原来,郭大方的妻子早年曾因孕产有过大出血,自那以后月经周期就缩短了十天。比如一般人是每隔28天左右来一次,她大约每隔十几天就要来一次。

月经周期缩短本就是非常伤身的,现在更是血一来就止不住。

由于郭大方是东垣的老相识,东垣应该曾经见过他的妻子,至少有过不少耳闻,因为他知道此人“心窄,性急多惊”。

我们来看哈~

对于“性急多惊”,我们以前一般都将其视为是气机升逆/火逆的表现。但李东垣是怎么推论的呢?

他认为病人一定是因为“心气不足,饮食失节得之”。

什么意思呢?

意思就是,病人之所以容易一惊一乍的容易冒火容易着急,是因为她素体中气不足,以致于心(肺)之气不得养而绝于外。中气不足以致于阳气不能达于阳位,具体可参本号介绍《内外伤》的迷你系列之《内伤,区别于外感的,究竟是什么?|《内外伤辨惑论》》篇。

也就是说,东垣认为病人是因“厥”(经脉之气流行不利)而出现了“逆”(升逆之象)。

开头那个问题,东垣到这里已经交代一半儿了,有因“偏于不足”。

但对于东垣断言的病人素体中气不足并连累心肺之气亦不足,郭大方表示没有的事儿~,“大方曰无”。

李东垣其实是有点儿黑色幽默在身上的哈,短短四个字,就已经生动地呈现出了荒诞之感。日夜相守的夫妻,当丈夫的竟浑然不知妻子的身体状况,而李东垣仅凭只字片语就可以做到了如指掌…

那么,东垣到底说对了没有呢?

他随郭大方来到了郭家,见到了大方的妻子。

上来先诊了脉,手一搭上去,就发现病人手掌冰凉,“到彼诊得掌中寒”。

朋友们,这说明啥呀?记得要突破“寒热”哈~

这说明卫气未能正常达于四末,因而手掌皮肤得不到卫气之温煦。

脉象“沉细而缓”;

沉、细、缓,皆偏属不足,可归于“卫气线不升”。

“间而沉数”;

数,偏属太过,可归于“阴火线不降”。那本案的无形之阴火或者说郁热,体现在哪里呢?就体现在导致经血不止的位于血脉层面的阴火。

“四肢无力”;

元气不得外达周行于四肢。

“九窍微不利”,“上喘气短促,口鼻气皆不调”,“腹中鸣下气”,“大便难”;

李东垣在《脾胃论》一开篇就引用了大段的《内经》原文,其中有一段:

“通评虚实论云:头痛耳鸣,九窍不利,肠胃之所生也。胃气一虚,耳目口鼻,俱为之病”。——《脾胃论》

可见病人这些症状都是非常典型的中气不足的表现,可参阅《由胃气决定的生理与病理 |《解构脾胃论》⑨》。

但以上这些也只是他择几个重点记录一下,实际上病人的虚象多到罄竹难书,“诸虚证极多,不能尽录”。

所以,确实足以印证了东垣最一开始的推断,“果有心气不足,脾胃虚损之证”。

但,是不是只有“不足”的问题呢?

并不是,咱东垣总是能够同时看到另一面的问题~!

他还记录下了病人的另外两大症状:

“胃脘当心而痛”,以及,“左胁下缩急有积,当脐有动气”。

在上一则医案里,病人“心下急痛”,是为血脉凝滞于少阴经脉;病人“痞”,则为血脉凝滞于太阴经脉,参《重新解读冰镇理中汤案丨东垣医案20》。

那么本案病人的“胃脘当心而痛”,应该是血脉凝滞于太阴阳明经脉;“左胁下缩急有积,当脐有动气”,则是血脉凝滞于厥阴经脉。

东垣在处理那位病人时,先用了冰镇理中加茯苓,也就一两服之间的事儿。之后应该会对其少阴太阴经脉之积滞,分别进行针对性的处理。有些可惜,或是东垣自己未记录下来,或是罗天益没能将后续给编撰进去。所以,我们对于东垣解决积滞的用药就不得而知了。

不过总算好在,那一案的遗憾,可以在本案得到弥补。

因为,东垣已经想好了,先以汤剂从大体上解除掉较为严重的卫气稽留的状态。目的就是能以最快的速度,止住当下行而不止的经血。

而后就可以较为气定神闲地,处理那两处的积滞问题了。

这里再次提醒注意~!

李东垣见到崩漏,第一反应不是“以止来止”,而是调节整体气机,使得“该外达的得以外达,该降行的得以降行”,从大体上基本解除,或者说大幅度改善,卫气稽留的状态。

因为,气/液的异常输液,是“卫稽”的产物。

综上,此案仍属于东垣笔下出现最多的“四联组”问题:

无形之阴火+有形之阴火+元气不足+元气受阻;

且,元气不足的问题>元气受阻的问题。

那我们接下来要看的就是,东垣准备怎么来实现“外达”与“降行”:

“拟先治其本,余证可以皆去。安心定志,镇坠其惊;调和脾胃,大益元气;补其血脉,令养其神。以大热之剂,去其冬寒凝在皮肤内;少加生地黄,去命门相火,不令四肢痿弱”。

先来分解一下这段话的内容。

“拟先治其本,余证可以皆去”,意思是,先解决病人“心气不足,脾胃虚损”的问题。

当然,李东垣这里并不是说要彻底扭转病人的素体体质,那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。而是要以补中法为主,调整病人当下异常的气机状态,也就是上文所说的,先从大体上解除/基本上改善“卫气稽留”的状态。

“与安心定志,镇坠其惊”,千万不要误以为是要使用后世的镇潜法哈,李东垣这里的意思,就是说他要用有降气/降火作用的清热药,以“泻阴火”。

“调和脾胃,益元气,补血脉,养其神”,看到“补血养神”也不要将其理解为是后世使用的所谓补血安神之药,李东垣的意思是单纯的~就是要“补中气”/“补元气”!

“以大热之剂,去其冬寒凝在皮肤内”,突破“寒热”以后再来理解类似的表达,就会顺畅很多了。

本案从头至尾,病人都没有受到外寒,甚至都没有出现任何恶寒的表现。想必即使有也是非常不明显的,否则李东垣不会不记录下来。

那我们要怎么理解他所说的“寒凝在皮肤内”呢?

还是要从自身的气机角度出发。

这句话的意思就是,阳经经脉之气流行不利。而之所以会流行不利,主要是因为病人中气不足于里,因而不达于阳位。

在之前的“《内外伤》迷你解读系列”中,我们已经介绍了,李东垣对中气不足所形成的局面:气不足于阴位+气不达于阳位,其惯常操作手法是:补中+升阳法。以前者来补足位于阴位的元气,以后者来外接元气,从阴位引出于阳位。

而东垣在这里所说的“大热之剂”,正是起到后者的作用“升阳。

也就是说,所谓的“去冬寒凝在皮肤内”,就是要用升阳药来引领元气,充分外达通行于阳道,夺回自身在阳位的版图。

好了,我们可以看到,以上一段话,就可以将其总结为:

泻阴火+补中+升阳。

在亮出具体处方之前,东垣唯一提到的用药是“生地黄”。

但你也不要将其理解为是后世的“滋阴养阴”之类的。

李东垣用生地黄,跟他用“黄柏+知母”的意图是一致的,后者可参阅《以黄柏来“补阴”,是两位医家的共识丨东垣医案18vs.丹溪医案2》。

所以,他说的是:“少加生地黄,去命门相火,不令四肢痿弱”、“去肾火,大去冬月相火之旺”。

在上一则医案里,对于三阳经脉之气流行不利(厥)而出现升逆(逆)表现,东垣只提到了少阳所对应的“呵欠”与“喷嚏”。那是不是其它阳经经脉就不会出现逆象呢?

不可能哈,只是症状不明显,或者并构成主要问题,因而东垣没有交代。

但到了本篇医案,病人因阳经经脉之气流行不利,而出现的逆象/阴火,东垣不仅交代出来了(脉数&血脉中阴火导致血崩),还使用了针对性的药味,即生地黄。

而他之所以说生地黄有“不令四肢痿弱”的作用,是因为阴火为元气之贼,阴火与元气不两立,一胜则一负。

东垣明确教导过我们,阴火既消耗元气,又会阻碍元气之通行。

因此,生地黄既然能泻阴火,相当于间接地保护了元气。元气不被异常消耗,又不受到异常阻碍,四肢自然就能得到元气的正常流通,而不会形成痿弱。

在上文中说了,此案仍是个典型的“四联组”:

阴火线:无形之阴火;有形之积滞

卫气线:元气受阻;元气不足

考虑到病人位于“胃脘”与“左胁”的两处积滞,东垣会另外单独处理,那么对于其中的“有形之积滞”的用药,在初起的汤方里应该不会很多。

至此,“读题”就已经全部完成了,“解题”也基本心里有数了。那就让我们来看看,李东垣一上手给了啥方子吧?其用药效果又如何呢?

“黄芪(一钱) 当归身(一钱半) 人参(一钱) 陈皮(五分) 草豆蔻(六分) 炒神曲(半钱,消食,去脾胃寒)黄连(一钱,镇心惊) 杏仁(五个,研如泥) 麻黄(一钱,不去节,表闭汗) 桂枝(半钱,必先岁气,无伐天和也) 生地(三分,去肾火,大去冬月相火之旺)”

以上综合了三个版本:《东垣试效方》、《兰室秘藏》、《医学纲目》。

看到括号里的剂量,我们首先要能反应过来的是:

李东垣准备在一两服之内搞定~!

因为这不是“药味各用数钱至数两,每次取用X钱”的格式。

此方以黄芪当归人参来补中,以陈皮草豆蔻神曲+麻黄桂枝来升阳,以黄连生地杏仁来泻阴火,共同实现李东垣想要的“补中+升阳+泻阴火”。

结果如何呢?

出版更早的《东垣试效方》里的相关编撰内容,有明显笔误,等到若干年之后,罗天益又重新整理编辑,所形成的另一本《兰室秘藏》里,总算把此案给交代清楚了。

原来,以上方子的剂量,东垣是将其“分作二服”的。也就是平均分成两堆,先煮其中一堆,即一半儿,令病人在当天的“巳午之间”,午时天地之间阳气最旺时,且早饭已经全部消化后,“食消尽”,来进行服用。

哎呀~有点浪费啊~

剩下的那一半儿,就要浪费了~!

因为病人“一服立止”~!

第一服后,经血就止住了~wocao…

东垣的速度,真是从来都给人意外的机会哈~~~

血止住了,也意味着卫气羁留已经从大体上得以解除了。

之后,就要用药针对性地,来解决“胃脘”与“左胁”的两处积滞了。

前者,李东垣用的是“草豆蔻丸”,效果如何呢?

草豆蔻丸的服用法里写的是每次服用二十丸,但本案病人只服用了“一十五丸,白汤送下”。

也就是说,她只服用了一次,胃脘就不痛了,“其痛立止”~!

此处省略若干感叹词~~~

不过之后处理左胁的积滞,估计相对来说时间要稍久些,因为要以丸药缓攻,“再与肝之积药,除其积之根源而愈”。

这里用的应该是东垣“五积门”里,专门针对“肝之积”的“肥气丸”。

东垣“五积门”的具体内容,本号有机会的话之后会作专门介绍。

这里至少有三点是需要先行声明的:

其一

“五积门”里的七个方子都含有“巴豆霜”,也就相当于东垣“消食大法”的第三阶“攻化”了。

而我们从中需要学到的,并不是特定的某一味用药,而是通过李东垣的用药明确:

治疗经脉层面长久形成的积滞问题,必须考虑给予出路,不能盲目使用行气或所谓的有化邪功效的药味。否则很有可能既化解不了积滞,又误伤了气血。

其二

东垣“五积门”的具体用药稍偏于辛温,我们在具体参考借鉴时,需要遵循东垣在“消食大法”里所说的,寒热用药的配伍,必须严格对应具体的寒热情况即两线格局,可参《李东垣的消食大法。|《内外伤辨惑论》》。

其三

由于用药偏于“攻化”,先从最少药量开始,逐日递增,并每日注意病人的排便情况。等到病人大便出现“微溏”后,再重新回到最少药量,再进行逐日增加,“周而复始”…

直到有形积滞已经消失大半后,即刻停药,勿再服用,“积减大半勿服”,谨守《内经》里“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”的准则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